內容簡介

 

名人推薦

高雄市市長 陳菊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宇通光能董事長 蔡進耀
Daily Lohas綠生活社群網站創辦人 陳致廷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柳中明

————震撼推薦

  氣候、糧食、經濟,三個議題環環相扣,都影響到國際政治與國家權力的消長。氣候問題是否終將引起一戰,也因此成為我們必須密切追蹤觀察的國際情勢。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氣候戰爭》根據作者親身訪問的事實根據,透過情境的假設和模擬,真實勾勒出不久的未來人類將面對的考驗、世界各國政府在全球暖化威脅下做出的具體回應。書中描述的故事就如同電影《2012》、《愚蠢年代》般高潮迭起。

——Daily Lohas綠生活社群網站創辦人 陳致廷

  《氣候戰爭》一書的理念是崇高的,其最終企圖,就是希望避免未來走向不利於人類。本書推理的過程值得仔細玩味,因為這些推理絕對建基於過去發生的事實上。最終要思考的,就是你希望這樣的未來發生嗎?你會行動以避免這樣的未來嗎?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柳中明

  格溫.戴爾是少數既有足夠勇氣坦率說出真相,且同時也具備背景知識的作家,不做虛偽的陳述。《氣候戰爭》出色地詳述氣候∕能源議題的最新現況。當然,現況並不美好。

——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席科學家  丹尼斯.布席奈爾(Dennis Bushnell)

  《氣候戰爭》是一本真正重要且及時的書。沒有任何人(即使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能確知世界氣候從現在起到10年後會呈現如何樣貌,但我們與政府還是必須做出明智的預測。有關氣候變遷下人類的結局,格溫.戴爾預測乾旱與高溫如何在世界各地引發戰爭,甚至核子戰爭——這是我見過最好、可信度最高的預測。

——英國地球物理學家、《蓋亞的復仇》(The Revenge of Gaia)作者 羅夫洛克(James Lovelock)

  目前有關氣候變遷的辯論大多集中於其對未來的影響,但少有人有足夠勇氣刻畫未來的可能樣貌。《氣候戰爭》是一個生動、令人震驚甚至充滿娛樂性的嘗試。水與戰爭總是息息相關。放眼未來,我們自應懷抱希望,但同時也得具備良好判斷力。《氣候戰爭》,非讀不可。

——英國資深外交官、牛津大學詹姆斯.馬丁21世紀學院前瞻政策計畫主持人 提克爾爵士(Sir Crispin Tickell)

  閱讀描述氣候變遷對全球產生巨大影響的《氣候戰爭》一書,就像閱讀史蒂芬.金的小說。恐怖,卻教人捨不得放下。

——《G Magazine》

  格溫.戴爾在《氣候戰爭》中,對未來數十年可能出現之地緣政治衝突有極為出色的分析。

——《The Monthly》

  格溫.戴爾是一位造詣極深的軍事歷史學者,他的文章修辭底蘊廣博知識,且令人完全信服。

——《Publishers Weekly》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財經趨勢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言

情境1:2045年
第1章 氣候變遷的地緣政治

情境2:俄羅斯,2019年
第2章 一場在劫難逃的危機

情境3:美國,2029年
第3章 反饋:多少,多快?

情境4:北印度,2036年
第4章 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

情境5:快樂的故事
第5章 ……但恐怕為時已晚

情境6:中國,2042年
第6章 緊急措施

情境7:大滅絕
第7章 童年結束

致謝

 

推薦序1

  全球暖化和你、我有關嗎?

Daily Lohas綠生活社群網站創辦人 陳致廷

  身為Daily Lohas綠生活社群網站的創辦人,我經常涉獵國內外關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綠能產業等相關議題的最新資訊在網站上和大家分享,近來種種跡象透露出的警訊,不禁有點憂心人類是否能夠及時阻止這一場氣候暖化帶來的浩劫。

  節能減碳、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物種消失、糧荒,這是一些我們偶爾在新聞上看到,耳熟能詳但似乎距離遙遠的名詞。冰河時期到來、城市被水淹沒、強烈颶風、大海嘯,這些感覺應該是在電影中出現的情節,會不會跟我們產生關聯性呢?我們來看看幾個事件:
  2003年夏季,歐洲熱浪在歐洲是一個最熱的夏天氣溫記錄。熱浪導致危害幾個國家的居民健康,並結合乾旱造成作物短缺,造成:1、南歐共有35,000人喪生。2、法國數座核電廠被迫關閉  3、經濟損失超過150億美元

  2005年8月,颶風卡崔娜(Hurricane Katrina)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陸,造成了:1、財產損失812億美元。 2、死亡人數超過1883人。 3、紐奧良城市百萬人撤離(全城都浸在水中)  4、城市建築物90%遭到破壞。

  以上兩個災害發生地點在歐洲和美國,那台灣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把台灣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在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驚人豪雨引發的八八水災重創了台灣東部和南部,相信我們都還記憶猶新。

  因為人類活動、石化能源使用、畜牧業排放等原因,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的計算,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會停留五十年到二百年,才會被海洋吸收,如果不及時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最後暖化的苦果還是由人類來承受。

  作者格溫.戴爾(Gwynne Dyer)在書中透過清晰的描述,彷彿帶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未來,看見了海水上升4至6公尺,導致中國、孟加拉、埃及、越南等人口稠密的河流三角洲被淹沒,湧現龐大的難民人數,各國因糧食、水資源的爭奪,成為戰爭的引爆點,一幕幕的場景讓我們親身見證了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浩劫。

  最精采的是本書根據作者親身訪問的事實根據,透過情境的假設和模擬,真實的勾勒出不久的未來人類將面對的考驗、世界各國政府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下做出的具體回應,書中描述的故事就如同電影《2012》、《愚蠢年代》般高潮迭起,但是如果當災難變成真實,您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主角!

  要如何避免本書的預測成真,「您」是對世界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實現綠生活、落實節能減碳,並開始關心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引用狄更斯小說雙城記中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無知的年代;這是信仰的紀元,也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無所不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我們也通往地獄之門。」這段話很貼切的描述現在人類面臨全球暖化威脅的關鍵時刻。

  這一場氣候戰爭現在已經開打,全世界將在同一艘船上,沒有人也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世界各國必須同心協力共同對抗全球暖化才能阻止這場浩劫的發生,當然也包括台灣。

  或許您認為這些問題都非常龐大,個人哪裡能夠改變什麼呢?您別忘記了:雖然一個人的影響力非常的有限,但透過蝴蝶效應將可造成數以萬倍的影響。

  是否能夠及時阻止暖化浩劫,「您」將決定未來人類的命運,讓我們一同走進氣候戰爭書中所勾勒出的未來世界,相信您將會有很不同的感受。

推薦序2

  設想未來,落實現在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柳中明

  人到幾歲時,才能分辨過去,幻想未來?過去是記憶在心中的歡樂與悲愁,未來則永遠是個夢,永遠充滿期望的夢。有了記憶才有生命,有了夢才有呼吸。但,人又是群聚的動物,單靠自己的記憶,跌跌撞撞的,終身悔恨無數。別人的記憶,別人的經驗,必須珍惜,才會減少自己犯錯的機會。同樣地,夢好似海市蜃樓,是遙不可及,還是必將實現。所以,要與人分享夢,才知道所追求的夢是美好的,還是虛幻的。

  氣候變遷談的是過去也是未來,是科學家的記憶與夢想。描述過去,科學家用了許多理論、方程式、數據,也用了許多監測儀器、化學分析與資料處理技巧。探索未來,科學家們則用了非常複雜的電腦、程式語言、影像處理。未來還未發生,但在科學的理論支持與電腦模擬中,似乎已活生生地在眼前奔馳。

  《氣候戰爭》一書是用文字分析過去與未來,分析的對象不是僅僅科學家,而是那些被科學家所影響的行動主義者。譬如北極海冰的融解不斷加速,俄羅斯已相信氣候暖化將使得北極海的資源可被開發,所以到北極海底下的海床插下國旗宣誓領土。此舉讓加拿大非常氣憤,因此加國總理立刻飛抵北極海宣誓主權。由此,延伸到未來,北極海四周的國家是否會因此進入戰爭敵對狀態呢?

  又如在氣候暖化預期下,各國可能會為有限的水與糧食而反目。再加上預期中的人口成長,以及海水位上升。最貧窮弱勢的孟加拉,是否會出現「氣候集體屠殺」事件?若想改變這個悲劇,為了水、為了糧食,孟加拉會發展核武以改變她們的弱勢地位嗎?未來的發展,對於行動主義者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對於《氣候戰爭》所設想的許多未來情境,個人沒有依據可以相信那些是可能的,那些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未來學者」發揮的舞台。不過,這本書絕對不是科幻小說,而應歸類為對於未來的偵探推理小說。我們也經常運用類似的思考方式,來探索個人對於某些事件的反應,將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然後再決定自己認為正確的處理方式。最常見的練習,就是在打橋牌、打麻將、打梭哈之時。這樣的未來,當然與科學家經過電腦運算,所推估出來的,是不相似的。原因在於科學家必須客觀,而未來學者有可能偏於主觀,特別是當個人的偏好或意圖,會被投射到推理過程中。

  《氣候戰爭》一書的理念是崇高的,就與電影《愚蠢年代》一般,先設想未來,並予以合理化。但其最終企圖,就是希望避免未來走向不利於人類。這本書所提出的未來不一定能讓每個人震撼,但其推理的過程,卻值得仔細玩味。因為這些推理絕對是建基於過去發生的事實上,然後再往未來延伸。最終要思考的,就是你希望這樣的未來發生嗎?你會行動以避免這樣的未來嗎?

  個人推薦讀者閱讀此書,不完全是為了影響讀者的行為,而是要去思索未來推理的趣味與挑戰。

 

序言︱Introduction
新近的科學證據已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預期氣候變遷對世界造成實質影響的畫面,這些影響不僅是對環境而已,所產生的後果更觸及最核心的安全議程。

——貝奇特女士(Margaret Beckett),英國前外相。


經過一年來在世界各地研究氣氛變遷後,我有四個心得,而這正是我在展開這趟旅程時不甚了解的四件事。首先是,氣候變遷的發生,遠比我們預期得更快。當你與氣候工作第一線人士、科學家及決策人士交談,言談之中,你可以察覺到一股壓抑的驚恐。一旦氣候變遷的災難完全降臨,鐵定會有無數的人受害。

其次,減少用電或開車這類節能措施,雖然有助於提高環保意識,並使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有自我掌控命運的感覺,但實際上無法改變危機的結果。我們的經濟必須大規模減碳,例如若我們未能在2050年以前達成零溫室氣體排放,那也最好在2030年以前減少80%的碳排放,否則後半個世紀的地球可能就不適合人類居住。反之,若我們做對了,我們汽車、飛機使用的燃料,家庭與工業用電,將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

第三,我們在這些期限之前達成減碳目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假如我們在十五年前甚至十年前便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問題,也許還有一絲機會,但現在為時已晚。第一個氣候變遷條約在1992年簽署,當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現在則以每年3%擴增,而且在佔全球半數人口的亞洲,大多數國家正快速步入工業化消費社會,為使全球平均氣溫壓得夠低,以避免氣候變遷的嚴厲反撲,我們現在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4%,但目前就是無法這麼快辦到。因此,我們需要地球工程學(geo-engineering)方法,在我們致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可作為減緩地球暖化的補救方法。有鑑於此,我們應儘快在此領域檢視各種可行選項。但近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地球工程學的技術有「道德風險」,我們甚至不應討論此途徑所使用的各項技術,因為我們可能會選擇地球工程方法,而不選擇減碳。不過,要是我們捨地球工程學不用,只以一套劇本(或方案)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我們恐怕會失敗。

第四,全球溫度每上升攝氏1度,人口就會出現大遷移,崩潰或正在崩潰中的國家數目,以及國內、國際戰爭的機率也會跟著攀升。如果它們的規模變大且頻率夠高,將會破壞阻止氣溫持續攀升的國際合作。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在冷戰期間憂心且不厭其煩高聲疾呼世人重視核武威脅,因而在某些圈子裡博得一點知名度(有一位我認識了半輩子的著名環保人士,在我要求專訪他時,甚至指控我談論氣候變遷議題是「撈過界」,好像我坐他的火車沒買票似的)。但無論是20世紀後期糾纏世人許久的核武及核子冬天威脅、現在困擾我們的氣候變遷失控問題,或者即使我們阻止了全球暖化、仍有一些將危及後代子孫的未知卻可預料到的可怕危機——都同樣凸顯了一個根本事實:「人類對待自然界的方式,已經到達臨界點了。」

人類在地球上消耗的資源,已比我們能永續發展的資源多出30%。若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都要維持「西方的生活水準」,我們需要三至四個地球才夠用。這場氣候危機是可以解決的,把工業革命的技術轉換為不耗油且不傷害環境的技術即可;但我們的電力成長太快,現在這場危機將永久存在,只是其特徵會隨著時間改變。對人類來說,一次只碰到一場大滅絕危機甚至都是種奢侈(因為那已算很幸運了)。例如,到了2020年代,我們可能對人工智慧該扮演何種角色掙扎不已,這個問題對人類未來的重要性,不亞於掌控氣候對我們的影響。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 Rumsfeld)所說:「『在已知的未知』之外,還有『未知的未知』」。

>>繼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古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